
【重慶大足】聚力改革 建強“兩高”橋頭堡 奮力建設富裕文明和諧美麗幸福新大足
- 分類:新聞中心
- 發布時間:2022-01-14 16:38
【重慶大足】聚力改革 建強“兩高”橋頭堡 奮力建設富裕文明和諧美麗幸福新大足
- 分類:新聞中心
- 發布時間:2022-01-14 16:38
重慶智倫電鍍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新恩作為重慶市大足區第三屆人大代表列席參加重慶市大足區第三屆人民代表大會。
第三排左五
重慶市大足區,過去五年,是大足發展進程中極不尋常的五年,面對復雜多變的宏觀環境,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任務,特別是新館肺炎疫情的嚴重沖擊,我們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積極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和全市“一區兩群”協調發展,在區委的堅強領導下,在區人大、區政協的監督支持下,團結全區廣大干部群眾,順利完成區二屆人大一次會議確定的目標任務,全區發展基礎持續夯實、發展動能持續增強、發展勢頭持續向好,大足發展邁上了新臺階、站在了新起點。
五年迎難而上、克難攻堅,“三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成果。
未來五年,是大足千載難逢的發展黃金期,也是大足實現轉型跨越的關鍵期。剛剛閉幕的區第三次黨代會,科學描繪了大足未來五年的宏偉藍圖,吹響了建設富裕文明和諧美麗幸福新大足的嘹亮號角。我們將全面貫徹落實區黨代會精神,振奮精氣神、鉚足新干勁,搶抓新機遇、勇立新潮頭,順勢而為、乘勢而上,推動大足加快發展、創新發展、高質量發展,努力創造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無愧于歷史的新業績。
今后五年工作的總體要求是: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重慶提出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始終牢記“一定要把大足石刻保護好”的重要要求,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弘揚偉大建黨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積極融入和服務新發展格局,深度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和全市“一區兩群”協調發展,加快做靚享譽世界的文化會客廳、建強鏈接成渝的“兩高”橋頭堡,全力做好“國際文旅名城、特色產業高地、城鄉融合示范”三篇大文章,不斷提升國際影響力綜合實力、創新活力、輻射能力,奮力建設富裕文明和諧美麗主福新大足。
未來五年,我們將重點抓好八個方面工作:
(一)以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勇毅進取,堅持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以觀念創新開創發展新局面。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不斷強化市場主導、經營城市、投資績效等觀念,推動發展方式轉變;尊重經濟規律、自然規律、社會規律,更加注重發展質量和效益。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升級。著力打造科技創新平臺,引育科技創新主體,集聚科技創新人才,完善科技成果轉化體系,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人才鏈、資金鏈,形成“政產學研金服用”深度融合的創新生態,建成全市重要的高新技術產業基地。以體制機制創新激發內生動力。深化“放管服”、國資國企、預算管理、投融資體制、園區管理機制等領域改革,推進城市功能、營商環境、管理服務等領域創新,培育城市創新文化,讓一切創新源泉奔騰涌流。五年內,全社會R&D投入強度超過全市平均水平,高新技術企業達到300家,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10件以上,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比重達到35%以上,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超過10%。
(二)奮力建設國際文旅名城。堅持高點定位,注重文旅融合,對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構建全新文旅生態圈和現代化文旅產業體系,做靚近悅遠來、享譽世界的文化會客廳。擦亮大足石刻金字名片。建立健全大足石刻保護研究事業體系和傳承利用產業體系,培育“石刻+”產業集群,建成世界知名研究院,打造世界文化遺產學術研究新品牌新高地和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全域建設大足石刻文化公園。實施精品景區提升行動,高標準建設“五山”文化型生態化世界級旅游綜合體、龍水湖國際生態康養勝地、川汽廠工業博物館聚落,推出一批沉浸式體驗項目,打造一批農文旅融合的精品鄉村旅游項目,不斷豐富旅游產品供給;實施“增星添A”計劃,抓緊謀劃并建設一批特色景區、高端酒店和精品民宿,滿足游客及會展的剛性需求:實施旅游環線和軌道建設工程,串聯全區文旅資源,實現快旅慢游深度體驗;實施旅游商品創意提升行動,打造“大足好禮”旅購品牌;實施數字旅游服務示范工程,建設一批智慧景區、智慧平臺。強化旅游營銷宣傳。構建全媒體營銷矩陣,有序推進目標城市精準營銷,開展“走進故宮”等系列國際國內巡展,推出一批文藝精品力作,辦好一批節會賽事活動,全面提升大足石刻的國際知名度、美譽度和影響力。五年內,年旅游人次達到s000萬、過夜游客達到200萬,旅游總收入突破300億元,文化和旅游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10%,成功創建國家旅游度假區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歷史文化名城。
(三)全力打造特色產業高地。堅定不移推進工業強區,堅持把做大總量與提高質量、優化存量與培育增量相結合,加快提升綜合經濟實力,五年內工業總產值超過2100億元。建強做優發展主平臺。實施產業園區擴容提質行動,推動產業園區特色化、差異化高質量發展;完善園區功能配套,堅持“畝均論英雄”。全面提升聚集能力和產出效益;推動雙橋經開區成功創建國家級經開區,成為全區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陣地;大足高新區成功創建國家高新區,成為全市重要的高新技術產業新高地;大足工業園區成為全國重要的現代五金產業基地、全市特色消費品產業基地;大足石刻文創園成功創建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成為全區培育經濟新增長點的生力軍。五年內,雙橋經開區工業總產值突破1000億元,大足高新區、大足工業園區、大足石刻文創園工業總產值分別達到300億元、400億元、100億元。做大做強特色產業集群。聚焦智能化、高端化、綠色化,持續壯大五金、汽摩、智能、靜脈、鍶鹽、文創等特色產業,積極培育大健康、現代商貿物流等產業,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圍繞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生態鏈,著力補鏈強鏈延鏈,增強集群集聚效應,提升含金量、含新量、含綠量,加快壯大現代產業體系。五年內,五金、汽摩、智能、靜脈、鍶鹽、文創產業集群產值分別達到400億元、650億元、400億元、350億元、100億元、100億元。引育并舉扶持市場主體。做優存量,實施骨干企業培育工程、質量品牌打造工程,著力推動企業上云、上規、上市,培育一批領軍企業、“鏈主”企業和全國知名質量品牌;做大增量,持續強化招商引資,著力引進一批投資強度大、技術含量高、集聚效應強、發展潛力足的優質企業。五年內,培育百億級企業3 -5家、上市企業2家。
(四)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步伐。圍繞國際化、綠色化、智能化、人文化,扎實推進城市提升,全面增強城市的輻射力、吸引力。高起點規劃建設大足石刻文化公園新城。搶抓成渝中線高鐵大足石刻站建設機遇,規劃核心區5平方公里、拓展區28平方公里,建設站城一體、產城景文融合發展的“未來城市封面”,打造具有“三生”最優空間、“四宜”最佳品質的現代化新城,力爭三年出形象、五年大變樣。全面優化城鎮布局。統籌山水城產城景關系,重構城市、人口、產業布局,形成“一中心三組團多節點”協同發展、向心發展的城鎮格局。全面推進中心城區城景融合,加快拓展城市框架,提升內涵品質,塑造特色風貌,增強集聚能力,集中彰顯文旅名城形象;深入推進三大組團產城融合,增強區域帶動能力,加大雙橋經開區、龍水片區融合發展力度;著力推動城鎮差異化發展,力爭創建一批“產業特、功能聚、形態美”的精致特色小鎮。持續提升城市品質。遵循城市美學和城市哲學,統籌規劃、建設、管理三大環節,提高城市工作的系統性。加快新城拓展,堅持“交通先行、功能帶動、環境優先配套同步”的開發原則,構建自然經濟社會人文相融的城市生態系統;實施舊城有機更新,統籌“安全保障、功能提升、環境美化、文化植入”需求,精心改造一批老舊小區,打造一批文化主題街區,建設一批文化主題公園,全力提升“顏值”和“氣質”強化“全周期管理”,深化“大城三管”,建設智慧城市,積極推進垃圾焚燒發電和餐廚垃圾處理,推動城市治理現代化。堅持以城聚產、以產興城,以城市能級、產業能級、交通能級的全面提升,帶動人口聚集,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進程,穩步擴大城區人口規模。五年內,力爭城市人口、建成區面積分別超過70萬人、70平方公里,城鎮化率超過70%,成功創建全國文明城區。
(五)傾力推動鄉村全面振興。始終把“三農”工作作為重中之重,統籌推進“五大振興”,努力實現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科技園,構建現代農業產業、生產、經營體系,做大做強優質糧油菜、芳香、大足黑山羊、冬菜、雷竹等主導產業,積極發展稻魚、蠶桑、中藥材等產業,推進現代種業立體化、農產品標準化、農業機械化、農資有機化、農業生產服務社會化,培育一批農業龍頭企業,推動農業“接二連三”、農旅文商融合發展。深入實施鄉村建設行動。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全面推進國家數字鄉村建設,著力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加快補齊農村現代化短板;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和人才隊伍建設,推進鄉村文化振興,提升鄉村治理水平。深入推進農村改革。深化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和宅基地制度改革、“三變”改革、“三社”融合,創新股權合作機制和農業經營模式,完善農業農村投融資體制,盤活農村資源,加速資金、技術、人才下鄉。做好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堅決防止返貧致貧。五年內,農業總產值、增加值分別達到140億元、80億元,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8.5%。
(六)不斷深化區域協同發展。深度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和全市“一區兩群”協調發展,有效承接重慶中心城區功能和產業外溢,加強與周邊地區的協同聯動。加速提升互聯互通水平。推動成渝中線高鐵、大(足)內(江)高速實現全線通車,開工重慶中心城區至大足軌道交通,推動市郊鐵路合大線、大(足)安(岳)高速、大(足)永(川)高速規劃建設,拓展大足“一小時經濟圈”,建成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聯動周邊共推產業發展。整合提升優勢產業,加快補齊關鍵短板,共建國家級特色產業示范區、成渝地區靜脈產業聯盟、川南渝西融合發展示范區、資(陽)大(足)文旅融合發展示范區、大(足)安(岳)農業園區和成渝道地中藥材產業帶。加快建設大足國際商貿物流園區,推動大足郵亭鐵路物流園鐵路專用線建設,設立保稅物流中心,打造跨境電商產業園,扎實開展國家級市場采購貿易方式試點。健全區域協調發展機制。積極推動大(足)銅(梁)新區建設,與周邊區縣健全產業互補、設施互通、人員互往、司法互動、信息互聯、文化互鑒、服務互認等機制。完成與忠縣對口協同發展任務。
(七)切實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深學篤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建設美麗大足。深入推進污染防 治攻堅。堅決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確保城區空氣質量優良率保持90%以上,地表水考核斷面水質達標率保持100%土地安全利用率100%。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深入踐行“兩山論”,走深走實“兩化路”,大力發展綠色制造、綠色建筑綠色交通,實施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開展“無廢城市建設試點,穩步有序推進碳達峰。加強生態系統保護修復。深入實施河長制、林長制,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全面完成瀨溪河綜合治理,加強飲用水源地的生態建設,打造一批田園綜合體,統籌小環境、小生態修復與綠道、步道建設,全面推行科學綠化,成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
(八)持續提高人民生活品質。深入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始終把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加強就業和社會保障。落實就業優先政策,著力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穩步推進共同富裕。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完善社會救助機制和社會保險制度,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線;強化退役軍人服務保障,成功創建全國雙擁模范城;提升養老服務和嬰幼兒托育照護水平,高水平建設龍水湖康養示范基地,織密“一老一小”保障網。推進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全面落實“雙減”要求,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提高學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鼓勵高中階段學校多樣化發展,加強特殊教育保障,讓群眾共享“公平有質量、溫暖有良知”的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積極引進高等院校、職業院校,力爭在校學生達到10萬人以上。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加強區域醫療協作,打造特色品牌???,成功創建三級甲等中醫醫院,加快建設區域性醫療中心。構建“城區15分鐘、鄉村半小時”文體服務圈,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推進體育強區建設,不斷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深化平安大足建設。加強和創新基層治理,提升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水平,常態化開展掃黑除惡斗爭,扎實推進全民反詐工作,有效防范化解各類風險;毫不放松抓好常態化疫情防控,建設平戰結合的疫情防控救治體系,提升重大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能力;守牢食品藥品安全底線,全力創建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